北京时间:2024年04月28日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文化 >> “弘扬科学家爱国精神、激活新时代创新动力”院士人生励志报告会在广州举行
“弘扬科学家爱国精神、激活新时代创新动力”院士人生励志报告会在广州举行
发布时间:2019-07-28  来源: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

2222.jpg

  为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、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,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、崇尚创新、尊重人才、热爱科学、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,7月18日下午,“弘扬科学家爱国精神、激活新时代创新动力”院士人生励志报告会在广州举行。

2224.jpg

  本次院士人生励志报告会由广东院士联合会、“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暨南大学)主办。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何陵辉教授主持会议,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白玉良先生致辞,杜彦良院士、刘焕彬院士、林浩然院士和刘人怀院士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经历与人生感悟。

 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白玉良在致辞中表示,本次会议为青年科学家学习、传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机会。当前迎来了科技文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,应对创新的复杂性和全球性问题,必须进一步彰显科学精神、科学思想、科学方法、科学知识对时代进步、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,以历史纵深和整体视角,焕发精神力量的时代感召力、引领力。他希望艰苦奋斗、勇往无前的精神能够在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。

2226.jpg

 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

2225.jpg

杜彦良

  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杜彦良发表题为《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》的报告。他认为,轨道交通具有容量大、速度快、环保好、准点高、舒适性强等优点。构建基于轨道上的大湾区,应将综合交通一体化作为率先突破的节点,形成“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快线、市内地铁”四层次轨道交通网络。

  杜彦良指出,目前大湾区内的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结构不完善、人均指标低的问题。同时,湾区内部联通水平低,既有技术标准难以满足发展需求。为解决这些问题,他提出三点思考:一是构建网络化、协同化、绿色化及陆海空一体化的路网体系;二是推进现代轨道高新技术发展,培育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;三是利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运营与管理服务。

  杜彦良还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概况。该中心将通过完成构建新型轨道交通系统与绿色建造研发体系、网络化感知环境、现代轨道交通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体系以及标准化产业链条等任务,实现立足深圳、服务行业、辐射湾区、面向全国、走向世界的发展愿景。

  自觉践行和努力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——当选院士20年的回顾

2227.jpg

林浩然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、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委员林浩然作了《自觉践行和努力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——当选院士20年的回顾》的报告,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研经历,展示了他在学科专业建设、队伍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服务企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

  1997年11月,他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以科技支持和带动水产及相关行业的发展,惠及万千民众,是他选择鱼类生理学为一生志业的初衷。近年来,林浩然支持广东、福建、海南等地先后建立了院士工作站,支持当地水产企业发展,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,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。

  林浩然表示,他将继续把自己的精力贡献到科学事业中去,并提出科研工作者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,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、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、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、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。

  等闲莫负好光阴

2223.jpg

刘焕彬

 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委员刘焕彬以《等闲莫负好光阴》为题,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,阐述了“三种人生”“三句名言”和“三种感悟”。

  “人生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。”刘焕彬表示,人生价值是生命人生、生活人生、事业人生和精神人生的综合体,这些价值应该在奋斗中创造。同时,要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作用与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。因此,他提出树立“责任人生”“奋斗人生”“奉献人生”三种人生。

  刘焕彬认为,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三个基础条件,即优秀的个性品质、学习和转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创造能力。他提出,在学习过程中要厚基础、强能力,通过努力学习,将公有知识转化为自有知识;通过培养思辨能力,将自有知识转化为智慧,从而实现从“知者”到“智者”的飞跃。同时,刘焕彬还分享了“讲奉献、勤学习、做实事、创业绩”的人生座右铭,勉励大家珍惜时光,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。

  从教从研六十年感想和体会

2228.jpg

刘人怀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、“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人怀以《从教从研六十年感想和体会》为题,结合自身人生经历、学科及研究经历,用鲜活的故事畅谈了在从教从研道路上的感悟。

  年轻时,从事基础研究,开拓出新的科学研究领域;中年时,投身高校教学管理,让百年名校赢得新发展;退休后,投身科普事业,带领25万科普志愿者服务城市建设。这正是刘人怀院士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
  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,刘人怀先后任教于兰州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上海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。会上,回首数十年的从教生涯,出身于教师世家的刘人怀颇有感触。“教师家庭从小就培养说真话的精神。诚实是处事的底线。”刘人怀说,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,都要实事求是、要说真话。培育了一批批人才,他深感到做老师的光荣和自豪,切身体会到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。

  面对科研感悟,刘人怀提出“做人要坚持信念,要有忍耐力”。据刘人怀回忆,攻克了飞机“心脏”仪表锯齿形波纹膜片的理论部分,是他的科研成名作,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过程中吃了不少的苦。上世纪60年代,毕业不久的刘人怀开始了“波纹锯齿膜片”项目的相关研究。面对大量的数据,他都是徒手计算,每一项结果用掉的纸张摞起来有一人高,草稿也装了几麻袋。后来,他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,但在那个年代没有地方发表。他耐着性子等待着机会,等了近10年,论文才于1978年得以刊登,而且一夜间引起了轰动。“如果没有忍耐,我是收获不到这些硕果的。”刘人怀说。

  记者 李琪 庞贝

  图 | 广东院士联合会与林其刚提供